彭小鑫服務兵團誰說女子不如男
作者:今日大學生網 來源:今日大學生網
哈密的深情留住她
服務期快結束時,小鑫曾經想過離開哈密。但在這里停留的越久越感到這里需要她,也越感到這里的同事和朋友可親、可愛、可敬,難以割舍。她記得剛來哈密時,負責接待的同事就像迎娶新娘一樣周到熱情,連牙刷牙膏、拖鞋等日用品都備齊全了,讓小鑫一到服務地就感到溫暖。后來電飯鍋壞了,就有同事把自己家的給她送來。還有一個退休的老校長每到周末就對她說:“小姑娘,來我們家坐坐吧。”她與其他志愿者相約登門幫著老人做一些家務,也聊一聊工作上生活上的高興事和煩惱事。和藹的老校長總能給他們一些建議,講些老一輩軍墾戰(zhàn)士的故事。老人80多歲了,自己學電腦,學會了用電腦發(fā)郵件,還堅持用手指敲字記錄下生活中的點滴,精神可貴,讓他們這些年輕人很受教育。還有一位大姐,工作認真負責,每天工作到很晚才回家,早上照樣會提前半小時到崗,工作安排超前有序,這種敬業(yè)奉獻的精神成了她學習的榜樣?傊,有溫度的人和環(huán)境把她和哈密捆綁在一起,哈密成了故鄉(xiāng),自己成了新疆人。這里的人自然把她當成家人,當成朋友,親密無間。
志愿服務“情系你我”
在大學的時候,小鑫就立志做一個有溫暖的人,回饋社會。在工大時她加入了校青年志愿者協會,去孤兒院看過孤兒,到碧沙崗公園做過公益宣傳。畢業(yè)以后,她選擇做一名西部計劃志愿者,在做好本職工作之余,她積極參加單位的巾幗志愿者服務隊。來到社區(qū)工作以后,她成為了主抓青少年工作的團總支書記,與志愿者更是密不可分。
在她的努力下,紅星二場志愿者服務隊進行了規(guī)范調整,她為服務隊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情系你我”志愿者服務隊。同時,她利用自身專業(yè)優(yōu)勢,為志愿者服務隊設計了標志、旗幟、帽子、衣服。在她的精心組織下,志愿活動也開展地有聲有色,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服務品牌,如“花愛春泥·七彩夕陽”、“綠化環(huán)境·美化家園”、“科普進萬家·幸福你能行”。2016年,“情系你我”志愿服務隊承接了第十三師殘聯發(fā)布的志愿服務項目“鄰里守望·陽光助殘”,一直開展的服務項目“花愛春泥·七彩夕陽”志愿項目也在積極準備參加2016年全國志愿服務項目大賽。
隨著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紅星二場職工群眾對志愿者、志愿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一部分團場青年主動要求加入志愿服務隊,志愿者隊伍由原來的20多人,發(fā)展到現在的70多人。2015年10月,小鑫帶領的志愿者服務隊獲得了兵團十佳志愿服務組織。2016年4月,她負責的社區(qū)團支部分別榮獲兵團、十三師五四紅旗團支部稱號。
認真做好每件小事
如果問起小鑫的志向,她總是微微一笑說:“我其實沒有什么遠大的志向,
我始終覺得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把每一天過好,就是最大的貢獻。”在工作的時候,她會認真的做好每一件小事。在她到社區(qū)上班之前,社區(qū)團支部的工作基本屬于空白,社區(qū)的文化活動基本空白。她覺得社區(qū)就是一個讓居民沒事來坐坐的地方,就是讓居民感受到快樂的地方。所以她轉動腦筋,與社區(qū)書記、主任協商,與紅星二場各科室協調,積極開展各類文化活動,豐富社區(qū)居民的文化生活。2016年1月,社區(qū)舉辦了居民迎新春茶話會;3月,組織社區(qū)200余名婦女開展慶“三八”活動;4月,組織社區(qū)志愿者開展“民族團結”活動,幫助少數民族同胞播種棉花;5月,組織開展關愛社區(qū)殘疾人活動;6月,組織社區(qū)志愿者慰問老人,開展“粽香六月”安全文化進社區(qū)活動;7月,開辦暑期中小學生假期課堂;8月,組織返鄉(xiāng)大學生開展暑期三下鄉(xiāng)實踐活動;9月,組織開展社區(qū)殘疾人文化周系列文化活動。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系列活動很多在紅星二場都是首創(chuàng)。
她的生活,忙碌而又充實,在開展活動的時候,你會看到她在忙前忙后,有時候是在寫策劃方案,有時候是在組織協調人員,有時候是在準備活動所需的獎品,有時候又作為主持人主持節(jié)目……
付出總會有回報,在她和同事的不斷努力下,社區(qū)文化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社區(qū)居民對社區(qū)工作的滿意度不斷提高。她幫助社區(qū)老人李舒凡,整理手寫詩稿,制作電子文字,并發(fā)到各個刊稿郵箱。李舒凡老人也獲得了國家級西部紅色詩人的榮譽稱號。
一顆心懷著兩份牽掛
父母在哪,哪兒就是家。當被問到是否想家的時候,小鑫沉默了一下,眼眶瞬間就濕了。不管外表多堅強、多么熱情樂觀的人,提到家鄉(xiāng)就像是被觸到了敏感的穴位。不管外邊的風景多美,天地多遼闊,家才是?康母蹫。她最牽掛的就是父母的身體,父母都安康了,自己在哈密工作才能安心。她原想在這邊買房子,把父母接到身邊來照顧,但父母不愿背井離鄉(xiāng)來到陌生的地方,這讓她很無奈。他只能希望父母能好好地照顧自己。她說,志愿服務就意味著付出,應該無怨無悔,哪里需要就去哪里,而且要做好每一件工作,做一個陽光的人,給周圍的人帶來溫暖。
她回憶道,第一年回到鄭州的時候很激動,終于回家了,盯著火車站的“鄭州”兩個大字看了10多分鐘。再次回到新疆的時候,對父母的牽掛,對家鄉(xiāng)的不舍,同事們親切的笑臉、熟悉的問候,各種情感交織,心情復雜。對于她來說,兩個地方都是家,都是舍不去的依戀。
在這里她雖然做著最平凡的工作,過著平平淡淡的生活,但就是她這樣一個個看似平凡的身影卻活躍在各個崗位上,為建設新疆增磚添瓦,為中國夢的實現發(fā)光發(fā)熱。
尾語:
初次見到彭小鑫,嬌小安靜,略有些清瘦,說起話來也是輕聲細語,倒有幾分黛玉的感覺。而隨后的了解中我分明看到了她柔弱外表下的堅毅,看到了她如何用一顆善良而細膩的心去感受新疆,看到了她如何認真地把“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時代口號落實在行動中。
到采訪的最后,她回憶起自己剛來到哈密,校團委梁朗書記來看望志愿者的時候,說一個小姑娘來到這里挺不容易的,特地叮囑學長學姐要好好照顧她,讓她很是感動。這次又看到母校的幾個老師來看自己,她感覺來到哈密的自己是個寶。于是,她對看望自己的學弟學妹們說,一定要珍惜在學校的時間,學好知識和為人,西部再遠,也有飛來的翅膀。
告別之后,我們就上車離開了,大家正在聊著彭小鑫的故事,回頭一看,其他人都已經回到屋里去了,太陽底下她一個人還站在那里,望著我們車子離開的方向,就那么靜靜地站著,看著我們走遠。此時我們內心也很酸楚,很想下車勸她快回去吧,太陽太大了。但是我們也能體會到她的心情,一個小姑娘離家千里之遙,見到母校的老師就像見到自己的親人一樣,目送是她不由自主的啊。
責任編輯:周云 發(fā)布日期:2022-04-28 關注:
校園人物推薦
- 陳晨為他人帶來幫助是件幸福的事
- 陳晨,江蘇徐州人,揚州大學法學院研究生。曾任揚州大學第十七屆西部計劃研究生支教團團長,現任揚州大學團委學生兼職團干部。
- 校園人物 06-05
- 孫瀟一年支教青春“牽掛”一生志愿情懷
- 孫瀟,華中農業(yè)大學動科動醫(yī)學院動物醫(yī)學專業(yè)16級研究生,現為華中農業(yè)大學“本禹志愿服務隊”第十一屆研究生支教團團長、華中農業(yè)大學
- 校園人物 06-05
- 羅剛勵志青春最美妙,奮斗青春最充實
- 羅剛,男,漢族,中共黨員,1992年6月18日出生,安徽無為人。大學畢業(yè)后,他積極響應團中央“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
- 校園人物 06-05
- 董澤成扎根兵團壯志滿懷的“沙海老兵”
- 董澤成,男,漢族,甘肅定西人,中共黨員,2011年畢業(yè)于甘肅農業(yè)大學,同年參加西部計劃志愿服務于新疆兵團第十四師四十七團。
- 校園人物 05-15
- 張千磊志愿服務是戒不掉的“癮”
- 張千磊,男,中共黨員,現任西南大學校團委學生兼職副書記,2015級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yè)研究生。曾獲2015年度中直機關節(jié)約型機關公益宣傳
- 校園人物 05-15
- 鄭國勇扎根基層十年唱響無悔青春
- 鄭國勇,男,中共黨員,先后擔任全國西部計劃志愿者、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石嘴山市大武口區(qū)法院助理審判員、大武口區(qū)檢察院民事行政科科長、
- 校園人物 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