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寒假,一支由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學生組成的社會實踐團隊,滿懷熱忱地奔赴張家臺村,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且富有意義的實踐活動。聚焦日照市東港區(qū)張家臺村,深入探究其基于旅游業(yè)發(fā)展的空間結構,力求為鄉(xiāng)村發(fā)展提供新思路與新視角。為張家臺村帶來了冬日里的一抹青春活力與溫暖。
圖為實踐隊隊員合影。 牛紫怡 供圖
2025年1月10日,因曲阜師范大學“漁隅勘行”社會實踐隊的需要,漁隅堪行社會實踐隊的隊員們在早上9點左右開始從游客服務中心開始對張家臺進行了一場大規(guī)模的“掃樓行動”。此次行動覆蓋張家臺社區(qū)的各個角落,旨在通過挨家挨戶上門走訪,詳細了解居民情況,為社會實踐后續(xù)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力支撐。
行動伊始,實踐隊隊員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安排。在行動前,實踐隊隊員進行了任務分配,了解“掃樓行動”的目的、意義、流程以及注意事項。
在掃樓的過程中,實踐隊隊員們發(fā)現張家臺村的外圍是一些民宿以及一些漁家餐館,可以現撈現吃,以保證食材新鮮,但因現在處于旅游淡季,所以眾多餐館還未開門。旁邊就是寬闊的海灣,張家臺內部寬闊馬路上,分布了很多民宿,分布在巷子里、小路上的民宿,大多都會在馬路上貼指示牌進行指引,村子里的民宿分布較為密集,且現在張家臺有很多正在建的民宿,路上也因此有一些建筑垃圾,并且發(fā)現村里有一部分人因長期不在家會選擇把房子外包出去,發(fā)展民宿。
圖為路邊的建筑垃圾 馬雅茹供圖
在走訪過程中,實踐隊的隊員們還注意到了路邊有很多漁網,后來實踐隊隊員們了解到村民們在打魚之后要先將漁網自行晾曬后才能放進專門放漁網的倉庫。并且實踐隊隊員在與一位專業(yè)的漁民訪談中了解到村民們一年大概能出海五十次,村民在休漁期會選擇在家休息或者出去務工。而張家臺村大多是小型漁船,一次出行最少兩個人,一般三四個人一起,養(yǎng)殖戶一般一天最多一次,非養(yǎng)殖戶一般出海依據海上的具體情況出海一次要三天左右,并且他們捕魚的距離主要是在海岸100公里左右,屬于近海捕撈。主要漁具就是漁船和漁網,漁船是漁民個人的,代代相傳,以柴油為燃料,漁網是漁民自行購買、自行修繕。并且張家臺對他們停放漁船的位置也進行了劃分。
圖為一位村民在自行修補漁具 馬雅茹供圖
在掃樓過程中,實踐隊隊員發(fā)現村子里面并沒有農地,在后來與書記的交談中了解到主要以發(fā)展旅游業(yè)和漁業(yè)為主,旅游業(yè)占比約30%,漁業(yè)也占比約30%。旅游業(yè)在開發(fā)中,利用本村的沙灘、漁村風貌、漁家文化來滿足游客休閑、娛樂需求。在旅游淡季。村民仍然堅持靠海吃海的傳統(tǒng),大部分村民堅持外出打魚,自備漁船,村內有冰塊生產供應戶。民宿銷售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通過美團,抖音,小紅書,大眾點評等多個平臺進行宣傳。整個村為一體,當一戶接納游客滿員時,會主動推薦游客去附近戶住宿,鄰里相互幫助,共同促進張家臺村收入良性發(fā)展。
在掃樓過程中隊員們發(fā)現村子里還有老年食堂,經詢問得知這個老年食堂75周歲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費進行用餐。并且村子里的廣場使用也很頻繁,每天都會有人去跳舞,當然,廣場也會定期派人去修繕。掃樓過程中隊員們發(fā)現村子里垃圾桶分布較為廣泛,后來經詢問得知村子里每天都會有垃圾車定時將垃圾送往西邊垃圾場。在污水處理方面也有專門的處理設備,會進行雨水和污水的分離,分別進行處理。
圖為垃圾車運輸垃圾 馬雅茹供圖
此次“掃樓行動”的成功開展,讓實踐隊的隊員們對張家臺村的空間布局、民宿經營狀況和漁業(yè)發(fā)展情況等有了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實踐隊隊員們也在這次實踐中感受到了張家臺工作人員的認真負責,相信在社區(qū)工作人員和全體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張家臺社區(qū)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通訊員 馬雅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