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2023年8月,
浙江工商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紅憶尋聲”社會實踐團走進蕭山區(qū)瓜瀝鎮(zhèn)靖一村尋訪抗美援朝老兵
袁亦堯。鮐背之年的袁老,在談及那段戰(zhàn)爭往事時依舊神采奕奕、壯心仍存。

圖為人文與傳播學院“紅憶尋聲”社會實踐團對袁亦堯進行采訪
20歲,身為民兵隊長的袁亦堯帶頭響應號召,扛起時代重擔,加入抗美援朝志愿軍的隊伍,于
裝甲一師坦克部隊先后擔任
工兵、炮兵。坦克部隊作為沖鋒的主力軍,常常需要沖在直面戰(zhàn)火的第一線。天上是飛機的轟炸,地底是數(shù)不清的地雷,迎面是子彈的掃射,而身后的家和祖國則是支撐袁老和戰(zhàn)士們勇毅前行的決心與堅定信念,
“炮火滿天飛,打得很激烈,死我們也要守!”袁老激動地說到。

圖為人文與傳播學院“紅憶尋聲”社會實踐團翻看老兵紀念錄
“吃東西也沒什么吃的,睡覺也沒什么地方睡。”除敵人的威脅外,戰(zhàn)士們還要經(jīng)受來自自然的巨大考驗。天寒地凍,寸草不生,扛著上百斤重的炮彈在冰天雪中行進是袁老的日常。無止盡的受傷、患病、挨餓受凍、高強度行動使袁老的身體長期處于超負荷運轉(zhuǎn)。最終,由于在一次作戰(zhàn)中遭受重傷,為保障團隊整體作戰(zhàn)水平,袁老不得不離開。注視著袁老耳朵、頭部、雙手、雙腿、背部,幾乎覆蓋全身的傷痕,實踐團一行不禁紅了眼眶。

圖為人文與傳播學院“紅憶尋聲”社會實踐團拍攝的袁亦堯家門牌
身雖不在心永系,退伍后的袁亦堯也沒有停下報效國家的腳步,立馬投身于基礎設施建設,為祖國、百姓與前線戰(zhàn)友修鐵路、造電器,提供后備保障。
以袁亦堯為代表的抗美援朝老兵,用血肉之軀書寫了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的壯麗篇章,為保衛(wèi)國家的安寧和捍衛(wèi)民族的尊嚴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對新時代青年,袁老囑咐到:“國家安定富強了,發(fā)展的機會越來越多了,年輕人要好好學習,把握好機會。”

圖為人文與傳播學院“紅憶尋聲”社會實踐團與袁亦堯的合影
山河煥新顏,紙筆敬先人,“紅憶尋聲”社會實踐團在后續(xù)將繼續(xù)秉持初心,用聲音追憶崢嶸歲月,用影像傳承紅色基因。循跡老兵路,尋聲傳承人,“紅憶尋聲”一直在路上。
文字:管靈慧
圖片:沈 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