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黑暗的舊中國,地是黑沉沉的地,天是黑沉沉的天”“黑夜總有盡頭,曙光就在前面”,為了慶祝建國十五周年而編排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飽含著無數(shù)中華兒女對黨和國家的拳拳熱忱。近日,南京財經(jīng)大學財稅學院“燭照永恒”團隊如皋小分隊前往如皋華夏膠片電影展示館,以館內(nèi)藏品《東方紅》的膠片為基礎,聆聽紅色文化傳承者的聲音,探索新時代革命歷史記憶傳承與紅色文化傳播的新方式。

(圖為如皋小分隊和展館工作人員薛女士合影)
在前期查閱資料了解紅色文化傳播途徑以及傳承方式的過程中,團隊成員聯(lián)系到憑借修復技術為膠片影像“換新裝”的如皋華夏膠片電影展示館,經(jīng)過雙方溝通與提綱設計,確定了三位采訪對象,展館的導覽員、負責人以及參與修復《東方紅》膠片的技術人員,希望從不同維度了解展覽館是如何進行紅色文化數(shù)字化轉換與網(wǎng)絡傳播。
(圖為華夏膠片電影展示館內(nèi)《東方紅》相關藏品)
在展館的參觀中,國家領導人接見《東方紅》劇組成員的巨幅合照吸引了團隊成員的目光,這張有著三千六百余人的長幅大合照,更加加深了人們對過去紅色膠片影像的了解。在參觀過程中,導覽員向同學們解釋了對老膠片進行數(shù)字化轉換的價值意義,“現(xiàn)在很多膠片電影都是物理性存在的,并沒有辦法進行網(wǎng)絡傳播。在網(wǎng)絡化時代,留存在膠片中的影像在年輕一代中很難傳播,我們現(xiàn)在的修復和數(shù)字化轉換都是更多的讓大家了解到當時的紅色文化特色。” 在展館的體驗區(qū),參觀者可以通過為經(jīng)典電影角色配音、綠幕體驗、裸眼3D效果展示等多種方式近距離體驗《東方紅》的排練和演出過程,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感悟紅色影片中所蘊含的革命文化。
展示館的膠片修復師陳先生是當年《東方紅》修復團隊的成員之一,當被問到在親眼看到修復后的4K版《東方紅》重映時的感受,他表示:“我們早期在本地的大劇院做過重映,當時有很多老爺爺、老奶奶看完之后非常激動,在現(xiàn)場有很多人跟著唱,放映結束后散場時也有很多人淚流滿面。”“在修復這部電影的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曾經(jīng)那個時代的氛圍和精神”在他把這部影像分段發(fā)到B站上后,也收到了很多來自90后和00后的積極評論和點贊,有很多年輕人表示非常想看全集,這讓他感受到了年輕一代對于紅色文化學習、傳承的熱情。同時,陳先生也告訴采訪者,展示館后期將會制作印有二維碼的畫冊,大家可以通過掃描畫冊上的二維碼去觀看4K修復版《東方紅》更多的內(nèi)容。
(圖為采訪者與負責膠片修復的技術人員陳先生進行交談)
展示館負責人陳經(jīng)理接受了團隊采訪,他提及,在2019年曾組織過“尋找《東方紅》中的你”這一活動。“當時,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修復引發(fā)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當年的老藝術家們得知這一消息也紛紛前來懷舊,一些本地的參演者便自發(fā)地同展覽館一起尋找這份記憶。”在采訪過程中,陳經(jīng)理說,“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是我們國家在發(fā)展歷史過程當中較為獨特的一種藝術類型,記錄了我們黨我們國家發(fā)展的歷程。我們作為現(xiàn)在民間最大的電影收藏機構,義不容辭的要保存好這段歷史,同時對這些影片進行一些數(shù)字化的制作,讓我們現(xiàn)在的年輕人,無論是電影行業(yè)的從業(yè)人員還是觀眾,能夠更全方位的了解革命歷史,由這段歷史來了解我們黨和國家的發(fā)展歷程,我們這代人有這個責任去做這項工作。” 團隊成員李梓涵對此深有感觸,“如皋華夏膠片電影展示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讓已有的紅色資源在新時代熠熠生輝,為紅色革命文化的傳播以及傳承點亮一盞明燈。”在色彩明艷、畫質清晰的4K修復版《東方紅》中,沈沁同學看到了昔日人民群眾為國家和民族的新生而艱苦奮斗的場景,她說:“這將賡續(xù)紅色血脈的時代使命傳遞給了作為新時代青年的我們,責任重大。”指導老師顧高菲談起這項實踐工作的初衷,她表示:“不管對于哪一代中國人,中國革命歷史都是不能忘記的記憶。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弘揚革命文化,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用好紅色資源,賡續(xù)紅色血脈。新時代青年如何傳承紅色基因,實踐或許可以給我們更多答案。”(通訊員 李梓涵 沈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