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往年一樣,杭州師范大學學生醫(yī)療咨詢服務隊于2023年暑期開展了“心心點燈”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秉承著“關愛生命,關愛健康”的理念,新的“點燈人”們走進遺體(器官)捐獻者或其親屬家中,聆聽一個又一個溫暖而動人的故事。
粟身已歿,心意長存一抔黃土埋下一顆心臟,一粒種子種出一棵太陽。
迎著烈陽,捐獻者鮑梅的姐姐鮑玨阿姨親自來到門口迎接我們。眾人圍坐在床邊,聆聽關于鮑梅女士的故事。
(點燈人們與鮑阿姨合照)“她真的很樂觀,在經(jīng)歷這么多苦難之后,有多少人還能這樣熱愛生活呢?”從鮑玨女士的口中我們得知,鮑梅女士二年級就因身患紅斑狼瘡而失去了上學的機會,只能終日待在家中,靠著僅學的一點拼音的知識在家用字典自學。后來,她又被確診冠心病,已經(jīng)通過手術安裝了兩個心臟支架。盡管身患重病,鮑梅女士卻并沒有放棄生活,她將房間打理得十分整潔,將陽臺打造成一個花園,還不辭辛苦地照顧著患有阿爾茲海默癥的母親。不幸的是,這樣一個樂觀開朗的人最終還是被心梗奪取了生命。
(鮑阿姨與點燈人們講述過去的事)“她希望更少的人受到病痛的折磨。” 當被問道鮑梅女士選擇捐獻遺體的動機之時,鮑玨女士說到。鮑梅因為病痛已經(jīng)失去了太多正常人應該享有的權利了,如果現(xiàn)代醫(yī)術能夠再精進一些,她們被治愈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鮑梅希望通過捐獻自己的遺體,促進醫(yī)療事業(yè)在這方面的發(fā)展,從而造福更多的人。鮑玨女士說到這里,看向在座的同學:“所以,也要靠你們。”
(點燈人們參觀鮑阿姨家的綠植)將要離開之時,我們到鮑梅女士生前經(jīng)營的陽臺上參觀,雖然人已經(jīng)不在了,可這些栽種的綠植卻還迎著烈陽昂揚向上,散發(fā)著蓬勃的生機,它們就像她于醫(yī)療界留下的寶貴財富,是一顆真摯熱烈的心。
生命的價值在奉獻中延續(xù)遺體捐獻者童爺爺是一位熱愛生活、喜歡與他人溝通交流的人。爺爺沒有什么其他的興趣愛好,但周圍朋友有什么困難他都愿意伸出援手。作為一名老黨員,懷著為國家、為黨、為社會作出貢獻的想法,童爺爺決定簽署遺體捐獻協(xié)議。爺爺于去年年末離開了人世,自愿將自己的遺體捐獻給杭州師范大學基礎醫(yī)學院,完成了一名老黨員一生為黨和為國家做貢獻的心愿。
(應奶奶為點燈人們展示老照片和榮譽證書)遺體捐獻者童爺爺?shù)钠拮討棠桃埠炇鹆诉z體捐獻協(xié)議,談及童爺爺,應奶奶感到十分自豪。二位作為青梅竹馬從小一同長大,先后入黨,在2019年從報紙上得知遺體捐獻項目時,作為黨員的他們第一時間一同簽訂遺體捐獻協(xié)議,這份從容與淡然令人動容。奶奶提到:“最近遺體捐獻推廣越來越好了,之前只能在報紙或者醫(yī)院了解到遺體捐獻這個事情,如今在公園或者河畔都有了很多宣傳。”奶奶還對我們醫(yī)學生提出了期許:“希望你們好好讀書,救死扶傷。”
一個走訪隊員在個人日志中寫道“自愿捐獻遺體是童爺爺和應奶奶奉獻精神的體現(xiàn),是思想境界的升華,是無比高尚的行為。這種無私,這種大愛照亮了每一處角落,給這個世界帶來了光明。”
來如風雨,去似微塵“信仰不是一種學問,信仰是一種行為,它只有被實踐的時候才有意義。”
當李叔叔揮著手、面帶微笑地朝我們走來時,那股熱情的浪兒卷走了初次見面的陌生感。
(點燈人們與李叔叔一家)“他這一生都踏踏實實的,只為他人利益著想,寧愿自己吃虧也不愿他人吃虧,從不和鄰居起沖突。”當我們問到李昌波爺爺?shù)男愿駮r,他的兒子李大江這樣描述到。在李昌波爺爺家人的眼中,他是一個老實的農(nóng)民,雖然和奶奶一直住在村子里,但他們的思想并沒有禁錮于此。李大江先生說,他們是這個村第一戶進行遺體捐獻的人家,之前村里人都不知道什么是“遺體捐獻”,是因為他們村里人才了解、關注到這個項目。
“塵歸塵,土歸土。人死了身體也就變成了塵土,與其火化,還不如把有用的器官捐獻給需要的人,”李大江一家最開始了解“遺體捐獻”這個概念是來自于他的岳父岳母,當他知道他岳母所捐獻的眼角膜能在其他人身上繼續(xù)發(fā)揮作用時,他明白了捐獻遺體的意義。在他們心中,既然自己能以這種方式,在死后繼續(xù)為社會、為國家做一點貢獻,那么何樂而不為呢?
(點燈人們與李叔叔一家的合影)靈魂是人最重要也最寶貴的擁有物,而肉體在死后不過歸為塵土。生前要愛惜自己的身體,盡心盡力孝敬自己的父母,在生命垂危的時候,則可以捐獻自己的遺體為國家和社會做些貢獻——李爺爺一家“厚養(yǎng)薄葬”的思想令“點燈人”們感受頗深,他用自己的方式去愛這個世界,去回報這個世界。
點心靈之火,燃奉獻之燈。每當我們想起他們,應是滄浪滾滾,應是繁星璀璨,應是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