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精神而不立,國無精神而不強”。為弘揚偉大革命精神,賡續(xù)紅色血脈,大力推進紅色基因傳承與青年學子黨史學習教育,7月12日至7月15日,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星火青年”黨史學習教育團來到江西省南昌市與井岡山市,重溫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斗爭歷程,重走紅色之旅,尋問先輩之談,講述紅色故事,體悟紅色文化,弘揚井岡山精神。
探尋井岡山基石,石破天驚第一槍 八一南昌起義,又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chǎn)黨聯(lián)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chǎn)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chuàng)建革命軍隊的序幕。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chǎn)黨直接領導的帶有全局意義的一次武裝起義,也正是因為南昌起義的這一槍,才有了后來的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個農(nóng)村革命根據(jù)地——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據(jù)此,實踐隊決定在深入井岡山腹地前,首先探尋南昌起義時期的黨史故事,以助實踐隊員更清晰地認識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建立的這段革命歷程。
圖為工作人員為實踐隊員講解館內(nèi)文物。趙佩萱 供圖
7月12日與13日,實踐隊員趕赴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賀龍軍部舊址、南昌紅色記憶展示館、江西省革命烈士紀念堂與新四軍軍部舊址五地進行參觀學習。紀念館內(nèi)陳列的一件件文物,都是先烈們對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的無聲講述。跟隨館內(nèi)講解員的腳步,實踐隊員認真學習了各個館藏文物背后的故事及其所蘊含的意義。從起義前夕起義部隊的兵力部署與策略商討,到起義后期起義部隊的多次轉(zhuǎn)移,擺脫敵人的重重包圍,實踐隊員無不贊嘆革命先烈的智勇雙全與舍生赴死的偉大精神。南昌城頭的那一聲槍響,宣告中國誕生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開創(chuàng)了中國革命的新紀元,更孕育出了“信念堅定,敢于斗爭,勇于創(chuàng)新,百折不撓”的八一精神。
圖為實踐隊員在黨旗與烈士紀念雕像前莊嚴宣誓。王沛源 供圖
在江西省革命烈士紀念堂內(nèi),實踐隊員在黨旗與烈士紀念雕像前莊嚴宣誓,他們目光如炬,緊握右拳,一句句鏗鏘有力的誓言是對烈士英魂的告慰,更是對新時代青年肩上所負責任的回應與承諾。“雖然我還不是一名中共黨員,但在宣讀入黨誓詞時,那一個個字眼無不如重錘一樣敲在我的心扉。那些參加南昌起義犧牲的英烈們,他們雖然沒有看到新中國的誕生,但他們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不屈不撓、前赴后繼的斗爭精神和犧牲精神,將永遠影響著我以及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一名實踐隊員如是說到。
深入井岡山腹地,星星之火以燎原 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是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在湖南、江西兩省邊界羅霄山脈中段創(chuàng)建的第一個農(nóng)村革命根據(jù)地。這里的山山水水,孕育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這里的一草一木,濺灑過無數(shù)革命烈士的鮮血。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留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的奮斗足跡。
圖為實踐隊員認真學習方志敏烈士事跡。王沛源 供圖
7月14日與7月15日,實踐隊員追隨習近平總書記的腳步,深入井岡山腹地,探究星星之火究竟何以燎原。實踐隊員先后參觀了茨坪舊居、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與井岡山烈士陵園三地,從茨坪舊居內(nèi)所陳設的領導人所居土屋內(nèi)斑駁不堪的墻壁、高低不平的桌凳與的單薄破舊的床鋪,到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內(nèi)陳列的各類文物,再到井岡山烈士陵園內(nèi)所述的英烈事跡與黑底金字的紀念墻上所鐫刻的15744位烈士的名字,實踐隊員們看到的這一件件事物不僅是革命先烈們奮勇前行的歷史縮影,更是“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的井岡山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
圖為實踐隊員在革命烈士之墓前鞠躬祭拜。王沛源 供圖
在前往井岡山烈士陵園的路上,實踐隊員路過了一座革命烈士之墓。在帶隊老師的帶領下,實踐隊員臨時從街坊借來工具,為在井岡山革命斗爭歷程中犧牲的革命烈士祭掃陵墓。簡單的石碑,卻好似如玉石般耀眼,石碑兩側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紅字,亦是無數(shù)革命英烈為了民族解放與百姓安康而甘愿奉獻的血肉與生命所凝結而成的,簡簡單單幾個大字,卻深深地鐫刻進了在場每一位實踐隊員的心頭,亦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青年兒女繼續(xù)投身家國大業(yè),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井岡青春炬,星火燃新途。“星火青年”黨史學習教育團將繼續(xù)秉承“井岡星火映青春,篳路藍縷鑄新魂”的宗旨,持續(xù)深入地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主題實踐活動,并將實踐過程中的所聞所感凝練為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通過開展黨史教育主題宣講的活動形式,將八一精神、井岡山精神等黨史文化傳向基層,讓理論知識深入人心,讓黨史故事代代相傳,讓一顆顆紅色種子在祖國大地上“遍地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