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陽師范學院文學院同學積極參與河南省團委組織的“紅旗渠精神代代傳”志愿宣講活動,7月3日到5日期間在校內開展了雙線結合的志愿講解,采用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極大地調動聽眾的熱情。
雙線結合的宣講是安師文學院“賡續(xù)紅色血脈,傳承紅旗渠精神”志愿宣講團的重要宣講方式之一,主題團課勉勵聽眾學子,勇于擔當、不辱使命;線上宣講利用互聯(lián)網思維,抓住青年學生特點,利用互聯(lián)網媒介傳播紅旗渠精神。

(樊柯欣同學主講線下團課,為大家介紹紅旗渠的歷史脈絡)
7月3日下午,在前期資料準備充分后,宣講團進行了線下主題團課,由團隊成員樊柯欣同學作為主講人,并與視頻資料相結合,帶領大家走進紅旗渠的建設歷史。
據史料記載,從明朝正統(tǒng)元年到新中國成立共514年,林縣發(fā)生自然災害100多次,大旱絕收30多次。為了解決林縣人民吃水難的生存問題,楊貴書記提出要修渠,于是三萬七千的林縣人民用一錘一釬一雙手,修建起了紅旗渠,解決了林縣人民世代的干旱問題。
主題團課上,同學們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紅旗渠除了最初的"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之外,在新時代,更開啟了"難而不懼,富而不惑,自強不已,奮斗不息"的紅旗渠精神新篇章。紅旗渠就是紀念碑,記載了林縣人不認命、不服輸、敢于戰(zhàn)天斗地的英雄氣概,由此孕育出的紅旗渠精神與延安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永遠震撼人心。

(團隊成員郭育含進行線上紅旗渠今昔對比內容的講解)
除了線下與同學們面對面的講解外,宣講團成員們決定錄制可供傳播觀看的宣講視頻,并使用相關線上授課媒介進行云錄課。經過討論,宣講團成員選擇了三個具體的小專題來進行圖文并茂的講解,包括習近平視察安陽重要講話精神、紅旗渠英模人物小記、紅旗渠今昔之變的對比等。對這些專題內容進行的具體闡述講解,能夠讓聽眾們更加清楚的明白紅旗渠建造的歷史過程和紅旗渠精神發(fā)展的整體脈絡,并且將紅旗渠精神和我們自身以及我們所處的時代更好的結合起來。
7月4日下午,“賡續(xù)紅色血脈,傳承紅旗渠精神”志愿宣講團共同組織錄制了三個專題的宣講內容,向聽眾傳播弘揚紅旗渠精神的同時,也深化了宣講隊成員對于紅旗渠精神的了解和認識,取得了良好成效。

(參與線下團課的部分同學和“賡續(xù)紅色血脈,傳承紅旗渠精神”志愿宣講團的合影)
“我們將進一步加強對‘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紅旗渠精神內涵的理解,共同做好紅旗渠精神的忠實傳承者和堅定實踐者。”隊長裴碩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