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學者必有師,師之重,關乎學子之未來,社稷之昌興。2024年7月10日巢湖學院青年志愿者聯(lián)合會組織的湯山愛心學校大學生義務支教團赴散兵鎮(zhèn)謝王小學進行了為期五天的支教活動。支教者,懷仁愛之心,赴偏遠之地,傳文明之道,授濟世之業(yè),解童蒙之惑。我跟著這只隊伍拉開了“三下鄉(xiāng)”的帷幕。
(通訊員羅景元供圖)
我負責的課程是科學探索,科學探索課程的核心目標是激發(fā)學生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思維和實踐能力。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我在教學設計上花費了大量的心思。設計了比較適齡的教案和講解方式。首先,我注重以問題為導向,通過提出引人入勝的科學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索。例如,在講解“導體與非導體”時,我先拋出“教室里哪個物體會導電?”這個問題,激發(fā)了學生們的興趣,讓他們積極地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
在授課過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挑戰(zhàn)。部分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接受能力存在差異,因為支教條件一個班的學生由三個不同年級的學生組成導致在教學進度上難以兼顧所有學生。針對這一問題,我采取了分層教學和個別輔導的方式,盡力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一二三年級的孩子更熱情積極善問,教室里全是吱吱呀呀的提問聲,我也沒有壓他們熱情。盡量讓所有的孩子都投入到提問當中。而四五六年級的孩子更需要引導,他們可能對問題有自己的見解。
(通訊員胡佳樂供圖)
科學探索課程需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和方法,以跟上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步伐。這就要求我不斷學習和研究新的科學成果,將其融入到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最新、最前沿的科學知識。與我同課程的支教老師也緊跟實事,嫦娥問月、北斗指路、天宮攬勝、神舟啟航、問天輝煌,把這些航空事跡告訴了孩子們,并簡單介紹發(fā)射原理、望遠鏡。
(通訊員劉山喜供圖)
通過這段時間的教學,我欣喜地看到學生們在科學探索方面的成長和進步。他們從最初的迷茫和好奇,逐漸變得能夠獨立思考、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這種變化讓我深感自己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通訊員胡鳳鳴供圖)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當做支教結束匯演的時候,我看見小朋友們在臺上唱著一路生花,我希望他們以后步步生花。支教之功,非一時之顯,乃長久之積。一人之力雖微,然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眾多支教者前赴后繼,不懈耕耘,方能使教育之花遍開荒野,文明之風吹拂窮鄉(xiāng)。其每一堂課,每一次教誨,皆為進步之跬步,匯聚成改變命運之洪流。這是我們赴謝王小學的第十八年,這場支教會隨著文化的傳承不斷。